川普2025貿易大稅改的淺見-採訪稿

2025年4月2日川普政府宣布「互惠關稅」(reciprocal tariff)的貿易稅改,台灣被認定應當加徵32%的互惠關稅,雖然半導體業者被排除在特殊關稅之外,但其餘產業也在等待政府作為-產業政策與對美談判。

隔日4月3日,我接受大紀元時報記者沈唯同先生的線上採訪,我分享一些個人的淺見,整理如下(記者沈=沈唯同先生;黃教授=我):

(圖片為AI生成,非本人)

一、台商與我國貿易稅務政策所面臨的修正壓力

記者沈:
學者與專家們對這個議題都相當關注。今天想特別請教黃教授的是,台美未來可能還會就這些問題展開更多磋商,這對台灣經濟的衝擊相信會相當大。不過我想從財政與貨幣面向來探討。
川普政府主張透過關稅政策帶領美國重返黃金時代,並促進其中長期的經濟體質健全。這樣的成效雖仍需時間驗證,但目前我們看到的是金融市場與企業市值出現了劇烈修正。
請問黃教授,您是否認為企業市值目前正出現一波劇烈的修正?短期內企業會面臨哪些壓力或衝突?

黃教授:
以企業的適應能力來看,終究會有些企業穩妥度過這段調整期。但若無法適應的企業,市場機制自然會產生淘汰效果。我們也可以思考一個問題:長期受關稅保護的產業,若數十年來仍未見成效,那麼釋放其所佔用的資源與生產力,是否反而對整體經濟更有利?
在遊戲規則公平的前提下,市場自然能運作良好。我們應趁此機會去調整不合理的制度,例如貨物稅,尤其是汽車、電器與飲料類別的貨物稅,在現代稅制結構下已不合時宜,卻仍維持只因帶來些許財政收入,這實屬不合理,也限制了本土產業的發展。若能藉機改革,勢必能帶來正向成長。

二、股市震盪我們該憂心嗎?

記者沈:
那就整體經濟來看,特別是美國方面,現在似乎正準備進入經濟調整期。昨天包括美股、道瓊與 S&P 都出現了相當大幅度的市值修正,金額規模可能達到兩兆美元。
目前美國企業界最擔心的是什麼?企業獲利是否真的出現了放緩甚至停滯的壓力?
特別是許多科技大廠高度依賴海外供應鏈,但這一波最惠關稅幾乎涵蓋整個東南亞,包含台灣,中國更是高達七成,美籍科技企業會不會因此出現獲利下修的情況?這對美國經濟的轉型會帶來哪些衝擊?中長期來看,是否會進入新的階段?

黃教授:
股市的確會快速反映市場的不確定性。川普昨天大幅調整的貿易政策已坐實,未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尚難預料,在這種前景未明的情況下,投資人採取保守態度、撤出資金是很自然的。
一旦未來趨勢明朗,投資策略會迅速調整,股市也會反彈。目前的撤資並不代表投資人對前景徹底悲觀,只是反映投資者摸不到未來發展底部在哪裡的心態。
若從川普政府希望促進製造業回流的政策來看,我認為這未必不會成功。這裡的「America」其實不只指美國,而是整個北美自由貿易區(USMCA)範圍。如果美國能經此契機,與墨西哥、加拿大建立更緊密的貿易合作,確實可能帶動區域成長。

對台商來說,這代表可能需要分散生產基地,順應新的供應鏈趨勢。如果美墨加三方合作順利,這會成為MAGA政策成敗的關鍵。

三、經濟即將落入衰退、下行?

記者沈:
那在經濟數據方面,像聯準會(Fed)的預測、GDP Now 等指標顯示,美國經濟有放緩趨勢,也有學者擔心可能出現快速 recession 的風險。教授您認為,這是經濟自然下行的結果?還是由最惠關稅政策引發的消費與投資觀望?

黃教授:
我認為短期的經濟衰退(recession)是很可能發生的。正如您所說,在前景不明之下,資金撤出、投資與消費遲緩都屬正常現象。以消費與投資驅動的經濟體來說,這自然會引發經濟的收縮。
但如果從中長期來看,就要看整體市場的遊戲規則是否公平
川普這次貿易政策的根本動機,其實來自對 WTO 架構的失望,因為中國等國在體制下並未遵守規則,卻也不受懲罰。台灣在某些領域也有違反 WTO 精神的作為,這也是我們要自省與調整的部分。

四、代結論:希望川普震盪後,迎來普遍與互惠的貿易秩序

這一波「逆全球化潮流」是否會帶來正向效果,仍有待觀察。但與 1920~30 年代相比,現在的國際環境已完全不同。關鍵在於,美國是否能建立一套被普遍接受、具互惠性的貿易秩序

美國能否成為一個具效率與吸引力的生產基地,將會是政策成功的關鍵。若美國無法克服高物價、高人工與過度保護的勞工文化(相較於台灣而言),製造業很難真正回流。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經驗為例,初期雖有水土不服,但長期仍有調適空間。如果美國若干州能夠積極合作,打造出成功典範,就能為投資者帶來信心,從而使這波轉型真正落地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